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究乡村基础化设施的现状,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乡村振兴 青年先行”实践团队以河南、甘肃为出发点,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西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展开了为期三日的考察调研,以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探究乡村发展振兴战略并得出可行性方案。 一、从河南出发: 2022年6月27日起,实践团队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要求,队员组建了一支“乡村振兴,青年先行”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始展开为期三天的线下调研。6月27日,实践小分队分别采访了河南省信阳市龙井乡和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潘集村部分居民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了解。他们发现,农村居民几乎不了解相关的振兴政策,当谈及这一概念他们的反应只是听从领导上级的指示,而不是自己去思考。 6月28日,团队根据潘集村村委提供的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参照《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讨论。尤其是针对第五部分的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第六部分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和第八部分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团队在其中发现了一些优缺点,于29日指出,并和基层干部讨论解决方案。 二、聚焦甘肃分队: 与此同时,甘肃实践小分队也于6月27日起,开始了对于甘肃省天水市六峰镇和大像山镇的调研工作。团队采访了当地的部分居民,居民普遍给出的看法是:只在新闻里听到过乡村振兴战略,村里宣传栏里也有这类的词汇,但是绝大部分的居民并没有深入了解过乡村振兴战略,更不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何物。于是实践分队分别对乡村居民进行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知识科普。对于这类情况的出现,实践分队认为主要是由于乡村存在下面这几个问题:1.乡村基层干部对于乡村振兴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村民基本都不了解政策福利;2.村民在对于国家政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且在了解国家政策上缺乏基础的积极性,只是享受政策带来的福利。 6月28日,实践分队就乡村振兴战略所关注的三农问题同六峰镇基层干部进行了请教。基层干部告诉实践分队,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基础化设施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目前六峰镇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镇中心交通还算便利,但稍离镇中心远一点交通就变得不太方便。当地虽然已经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的趋势,但是碍于交通问题,产业无法扩大化,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且近年来六峰镇的农业种植过于单一,导致很多农产品滞销,天气环境影响因素较大。现下农业新型化是重中之重,是重点发展方向。 6月29日,实践分队对六峰镇现下及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向基层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基层干部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像六峰镇这样的以农业为主的镇子的福音,这可以让更多的村民了解到它,积极呼应并参与进来,同时呼吁更多的就业大学生回到当地,积极投身建设农村,长此以往,将六峰镇农业向新型化、功能多元化、人本化发展;将六峰镇农村乡镇化、均等化、农场化。基础化设施的建设不仅体现在交通、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而且要深入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如建设更多的放松休闲场所,小广场,健身设备等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使村民的身心健康也得到发展,这是六峰镇长久发展的目标之一。 在对大像山镇进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像山镇存在着与六峰镇不同的问题。大像山镇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公路的修筑也比较完善。但农村现代能源体系的构建不是很全面,没有最大化利用当地的太阳能资源,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我们要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加快北方农村地区的冬季清洁取暖。此外,大像山镇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尚有提升空间,充分利用水能。同时还要大力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高节水供水和防洪减灾能力。有序推进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 三、得出可行性方案: 经过几天的调研,团队对于乡村基础建设发展缓慢给出了以下几点意见。首先,工作者可以利用政府的政策作为引导,加大农村宣传力度,吸引非财政资金,其次,政府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以农民的需求确定设施的内容、数量及投资额。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不仅可以推动农民实现更加全面小康生活,而且可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其次关于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备,不能更好满足村民的需求。上级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地增加投入,或者通过多方融资,引进社会资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设施的维护问题,例如马路和桥梁,应该定期检查和修养,以便长期使用。因此政府应做好工作,完善管理体制。最后就是政府和上级领导应该多听群众的声音,积极为村民解决问题,做到服务好村民,避免矛盾和争端,杜绝不作为。 农村的基础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方能一往无前。 文字 | 张婵 陈思钰 图片 | 澄园书院“乡村振兴 青年先行”小分队 指导老师 | 陆敏 于鹏程 责任编辑 | 丁宁靖 排版 | 团委新媒体部 查立 审核老师 | 杨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