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周末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澄园书院近日举办了“把春天‘袋’回家——植物拓染活动”劳动实践课,将大自然的美妙融入每个人的心灵,传承古人智慧。本次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前来参与,在这个春日里,尽情感受自然带来的魅力。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拾一片花草 固色、布局、敲打 将花草的汁液浸润在布袋上 留下大自然最原始的香气、纹理、色彩 这就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拓染 植物拓染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植物拓染是利用自然中植物的花、草、茎、叶等材料放于棉布上进行敲击,使植物的汁液渗入织物中,留下植物自然的色彩、形状和脉络纹理。它属于草木染中较冷门、简单类别,这种技术类似于古老的押花工艺,但有别于化学染色,是一种最自然、健康、材料最易得、操作比较简单的一种染布方式。 在了解和学习了植物拓染后,大家都跃跃欲试,走进春意盎然的校园,挑选自己喜欢的花草树叶。创作过程中,大家把泡好的植物标本,一一在布袋上摆放排列,搭配色彩,以布为纸,以叶作画。摆放完成后,把胶带粘在植物上,防止植物移位,然后用小锤子不断地敲击,活动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有节奏的敲击声,花瓣和叶子的原汁也随着敲击声一点点渗透到布袋上,清晰漂亮的植物脉络图案一点点展现出来,大家既惊奇又欣喜。 通过固色、布局、敲打一系列的操作,大家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植物拓染作品。一花一叶一世界,通过植物拓染的方式,赋予易逝的花草以永恒,并在纯白的帆布袋上留下属于春天的气息,与盛大的春日携手共归。 一抹绿,一分彩,一素色,晕染于一处,视为艺术可惊世;一株草,一束花,一块布,敲拓到一起,便成文化润人心。开展植物拓染劳动实践课,是大学生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有效途径,提升大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也能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每一片平凡的叶子,都有它独特的脉络和颜色,每一位学子也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文字丨卞爽 图片丨何佳佳 指导老师丨方磊 单位丨通识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丨团委宣传部钱锦 排版丨团委新媒体部 张津齐 审核老师丨华诗涵